
地理的实习报告集合七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的实习报告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的实习报告 篇1三天的时间,我从辽北看到辽南。
经历了从沙漠到大海的变化,我终于在如此近的时间内看到了我最熟悉的沙漠和我最渴望见到的大海——尽管我见到的大海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漂亮。科尔沁的白白沙子和丹东红红的海滩是我现在唯一的印象。
我在辽北看到了我熟悉的沙子:
在我长大的那块土地上,我见惯了沙子。而科尔沁的沙子给我的是一种既亲切有陌生的感觉。我见过的是黄黄的,太阳下能闪光的那种,科尔沁的沙子却是白白的,好象还搀杂着一点点黑。如果沙子多了,那就成了沙漠。我在科尔沁看到的,就是沙漠。幸运的是我看到的是正在治理的沙漠。这片不大不小的沙漠,现在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因为它距离东北的政治文化中心沈阳大概只有100公里,据说这里的沙子正在以每年30米的速度向沈阳是靠近。如果按这个速度算下来,那么沈阳市被沙子覆盖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情。然而事实是距离这片沙漠较近的彰武、康平、法库等市县已经受到了沙漠的困绕。每年大约有1。5万亩的土地被沙化。于是治理这片沙漠便成了官员首先考虑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有幸参观了设在距离科尔沁沙漠较近的彰武县的一个治沙研究所。当汽车驶进这座小小的治沙研究所时。被绿绿的小树苗所环绕的小楼显得格外抢眼。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工作人员用复杂的心情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成果:他们大概在这里待了3年,在他们实验地范围之内的沙子已经被固定住了。在我们视线之内的那些小沙丘是不会再向前移动了。而且在这片实验地内,我们还看到了他们种植的蔬菜、药材、用来固沙的小灌木、树木等等。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这里已经变化的让你想象不出来它曾经是一片沙漠。但是这仅仅是一块被圈了起来的沙地。在这之外,仍然是荒凉的沙漠。我们沿着一条被风吹的已经不象样子的小路向北走过去,在这片被封闭的实验地之外,是荒凉的不能再荒凉的沙漠,你根本看不到绿色。在实验地的周围,还有农民的土地——就是那种玉米只能长到一米高的土地。种在这里的种子有时候根本连本都收不回来,可是农民还是不停的种。就连小站的工作人员也弄不懂农民为什么宁愿亏本要他们的土地上长玉米而不是可以固沙的草。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这里根本是不适合发展农业。
我在丹东看到了红海滩:
如果科尔沁沙漠给人是荒凉的感觉,那么丹东的红海滩给人的就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通向红海滩的路两旁全是等待收割的水稻以及养满了河蟹的池塘,这两样东西应该是最让盘锦人骄傲的了。当汽车转过一个弯,我就能远远的看见海还有一片一片的红色。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红海滩了。思想汇报专题等走近了一看,原来海滩之所以红,是因为它上面长满了颜色发红的草————赤碱蓬。然而这片红红的海滩如今也不再完美,它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受害者。如果不是及时的治理。那么这片闻名中外的红海滩当它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可能已经退化的不成样子了。在发软的海滩上,我们发现了螃蟹。掀开一层泥,底下肯定是那些横着走路的东西。兴奋的我们抓了大概有4、5斤才住手。胆子大的同学竟然抓到了那种很大很大的螃蟹。
地理的实习报告 篇21.实习目的和意义
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能够获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方法和步骤。
2.实习时间、地点和线路
2.1实习时间:
20xx年5月13日至20xx年5月19日
2.2实习地点:
广西北海
2.3考察路线:
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地貌
3.实习区域概况
3.1地理位置:北海市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地级市之一,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面向东南亚,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0°54′~21°55′34′之间,西北距南宁206公里,东距广东湛江198公里,东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是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与中国大陆海运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贵、川及广西各省区对外贸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3.2面积:
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
3.3人口:
总人口135万,其中市区人口43万
3.4气候:
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湾东北岸,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光、雨源充沛,气候宜人。
北海市每年从春季开始雨量逐渐增多,湿度变大,有时会出现
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季温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温度为32-33℃,极端最高气温也不过36-37℃,但由于湿度大,人们仍会感到炎热潮湿。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节,时常出现大到暴雨,月雨量可达300-400毫米,此时出门需要注意携带雨具。北海的秋季雨量锐减,秋高气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约20-30毫米,天气不冷,平均温度在15℃左右。
3.5概貌:
环视市区,道路宽阔笔直,绿树成荫,四季飘香。碧蓝的大海,明媚的阳光,沙白水净的海滩,中西合壁、华洋并存的市区建筑,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别具风格的绿化广场,组合和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城市居民淳朴友好,珠乡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
北海素有“南珠之乡”之称,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陲,北部湾东北岸,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约有139.46万人口,海岸线长达50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北海所濒临的北部湾是中国沿海四大渔场之一,有经济鱼类600多种、虾类10多种,海产品十分丰富。北海自古是南珠故乡,这里出产的珍珠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称,为珠中极品。北海盛产优质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弈。
北海的贝雕、角雕、竹编工艺品美伦美奂。北海同时是中国烟花炮竹生产基地。在北海,你可以自由燃放烟花炮竹,五彩缤纷的烟花令你童心大发。
3.6景观:
北海市拥有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涠洲岛、星岛湖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山口国家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儒艮(美人鱼)国家自然保护区、白龙珍珠城遗址、合浦汉代墓葬保护区和大士阁、东坡亭古建筑群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著名的旅游景区(点),集“海、滩、岛 ……此处隐藏15959个字……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⑵、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4、气候影响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二、发展阶段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三、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和石芽(路南石林)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兴文石海)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
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四、地下岩溶
1、溶洞的概况(兴文石海大漏斗)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
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3、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五、实习总结:
这次人文地理实习是在学习完人文、旅游、城市地理等学科之后的一次较长时间的野外人文实习,在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和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比如喀斯特地貌的旅游开发这些东西在实习中自己的亲身体会下、在老师的帮助下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遇到很多的问题,在实习回来后通过查阅资料和积极思考都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从而帮助我写完这篇实习报告。